紫微垣天市垣三垣图(紫微垣星图)

  • 四大神兽代表的四个方位?

    四大神兽代表方位: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中为黄龙。 与金木水火土对应。青龙为木,白虎为金,朱雀为火,玄武为水,中央黄龙为土。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上升;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升起。又有人总称为“四大神兽”

    扩展资料: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有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之王,而朱雀却是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召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根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曾经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不少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神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古代天文文言文

    1. 【天文学家翻译成古文是什么】

    古人称天文学家为“术家”,天文学为“术学”.术家:古代指擅长天文历算的学者.《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晋书·天文志上》:“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异同,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新唐书·王疑传》:“会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疾不视事以厌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准 葬 临平山 ,为駞形.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 清 赵翼 《四月初一日营葬事于马迹山礼成敬志》诗:“多谢术家言,佳城荫后昆.”精通权谋的人.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 、张良 是也.”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假如术家所谓仇,必是何等为最?”术,此指剑术.。

    2. 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判断天文与历法

    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 六节藏象论》讨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有《山海经》,《尚书 禹贡》和《管子 地员》.《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尚书 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管子 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子 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 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库."(《周礼 地官》)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尚书 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素问 六节藏象论》,《灵枢 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 禹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中(素问 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活动等).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 任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吕氏春秋 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3.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中国有一部很古老的书,被人称为“天书”。

    它就是《尚书》。

    《尚书》,在先秦的古代叫《书》,后世称为《尚书》。尚者,上也,上古之书。现代的《尚书》共有58篇文章。它在先秦时,已经有了定本,孔子已经将它作为给学生上课的教材,《论语•述而》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那时有多少篇呢?汉代的《纬书》说有3240篇。《汉书•艺文志》记载说,孔子删减成了100篇。孔夫子教学生的应该只是一个选本。后来,经历秦始皇焚书到汉代,《尚书》分为今文和古文两种。今文在汉代一直作为国家认可的版本,古文只能够在民间传授,其中只有很短的时间被认可。是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的时候,古文的版本才得到官方认可而成为官学。稍后的西晋时,今文本失传,古文本仍然存在。到了唐朝时,出了伪古文的《尚书》本(58篇),取代了真古文的学界地位。虽然伪,对于今人来说,也算是古珍了;当然,伪也不是全伪,其中33篇是真品。这个伪本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尚书》的内容涉及到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所以,又在归类后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当然,今天的考古只考出了后三个朝代,专家们对于虞朝基本持否定态度,但不知道学富五车的孔夫子为什么要认可虞朝?《尚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六大经典之一。由于它的文字晦涩,非常难懂,加之又是孔圣人亲自担任过主编,中国社会从“大内”到“大外”,研究者历朝历代非常之多。两汉之间,曾经刮过一阵《尚书》风,有点像“文革”中学毛主席的书,大家都要读(限于知识分子)。因此,靠此书混饭吃的人多如牛毛,据称仅一位汉代大师门下的徒众动辄上万人,两汉大师如云,徒众自然多得数不清;而对于《尚书》的注疏和理解及发挥,其一人之言可著书数十万字,那时还没有发明纸,都是写在竹片上的,不然相关的著述就更不得了。

    《尚书》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这得从它的功用说起——它是干嘛使的?虽然,《尚书》的文字生僻,晦涩难解,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者,又没有师承,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的确很难读懂。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故意将自己混饭吃的家伙抬得很高,加大了《尚书》的神秘和玄虚。其实,正如现代的某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它只“是一部官方文件的汇编”。当然,是周代及之前的历史文献。按我简单的理解,还应该加上一句话:该文件不是编年性质的,而是中国第一位大编辑孔丘先生有选择、有目的、有思想的汇编了周代前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什么要编这样的书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给统治者(及其辅助统治的知识分子)准备的用于吸取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便有效进行统治工作的一部教科书。现在的人不是喜欢编《什么什么实战案例》的书吗?那些编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孔子最先干这样的工作,他编辑出的《尚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帝王统治天下实战案例丛书”,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神秘莫测的所谓“帝王术”丛书。

    4. 求高人帮我归纳一下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常识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星宿,分野,扪参历井。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说法。 古代常用天文历法词语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 谁能推荐一本关于天象的书

    "通志天文略"亦称"丹元子步天歌"。这是你可以多加研读的天文著作,"天文略"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用中国特有的七言诗歌形式编撰而且句句押韵。从文章字句里可以随著作者的生花妙笔遨游天际,编撰者除了天文知识丰富之外在在证明远古中国的学者,实在是饱读诗书。这种充满中国风味的星空描述方式阅读起来与西方在星象文章的感觉真是大相迳庭。以三垣"天市垣、太微垣、紫微垣"这三垣为主跟角、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斗、牛、女、虚、危、室、壁等等一共二十八宿为辅建构整个中国的天文观。

    或者是淮南子一书卷三的"天文训"但是淮南子的天文训较倾向道家思想。描绘的天文观除了空间之外还夹杂时间观念。其中也包含描述阴阳的律吕。..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等等。其推算消息意味浓厚,这类文章深具中国特色与思维我个人也觉得这类的天象古文是值得涉猎的。以上是推荐的两部钜著以供参考。

    6. 天文学家翻译成古文是什么

    古人称天文学家为“术家”,天文学为“术学”。

    术家: 古代指擅长天文历算的学者。《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

    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晋书·天文志上》:“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异同,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

    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

    《新唐书·王疑传》:“会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疾不视事以厌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准 葬 临平山 ,为駞形。

    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 清 赵翼 《四月初一日营葬事于马迹山礼成敬志》诗:“多谢术家言,佳城荫后昆。”

    精通权谋的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 范蠡 、张良 是也。”

    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假如术家所谓仇,必是何等为最?”术,此指剑术。

    7. 有没有记载古人对昼夜现象认识的文言文

    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

    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

    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

    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

    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

    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

  • 地域对应文言文

    1. 文言文词义有无地域差异

    语言有地域差异,古人是早就指出了。

    《孟子•滕文公下》 生动地记叙了楚人学齐语的故事。《荀子•儒效》说:“居楚而 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住在楚地便讲楚国话,住在越地便 讲越话,住在中原便讲中原话。)当时,南方的楚语、越语与中原 话相距很远。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 (wO)菟。”中原人说“乳”,楚人说是“谷”;中原说的 “虎”,楚语是“於菟”。

    鲁迅《答客诮》:“知否兴风狂啸 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见《集外集》)“小於菟”指“小老 虎”,便用的是先秦的楚方言词语。 吴越(今江浙一带)的方言比 楚方言还要难懂得多。

    西汉末年的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 了一首越地船夫的歌谣。译成中原话是: 今夕何夕兮?褰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一首越地驾船人对鄂君子晳(XI)表示友好的歌。意思 是:今天能见到你,真是喜出望外。

    我们看这译文并不很难懂, 但越语的记音却如同天书。越语记音是: 滥兮拃草滥予昌桎泽予昌州州椹州焉乎秦胥胥缦予昭澶 秦逾渗憷随河湖。

    这是无法读的,可见当时方言分歧之大。 (按:据壮族学者 考证,越人歌为壮族古歌。

    那么,就不仅是方言分歧,而是不同 的民族语言。) 中原话内部也有分歧。

    《战国策•秦策三》和《尹文子•大 道下》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地(今河南郑州一带)把没有剖 开的玉石叫“璞”(pci),周地(周王都城洛阳一带)把没有弄干的 老鼠叫“璞”。 一个周人携带了一只老鼠到街上去叫卖:“要买 璞吗?”郑国一个商人以为是玉石,马上应道:“我要。”

    周人把 老鼠拿出来,郑国商人一看是老鼠,便摇摇头走了。这个故事发 生的地方都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可见当时中原语言也有词汇 差异。

    我们的袓先为了克服方言障碍,做了两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是推广“雅言”。

    所谓“雅言”就是“标准语”的意思。 相当于今天讲的“普通话”。

    当时的“雅言”大概是以周王都城 洛阳一带的话为基础的。当然,雅言排斥了基础方言中太土的口 语,如把老鼠叫“璞”;也吸取了其他方言的语汇。

    特别是祭 祀、外交、教学等庄重场合,是规定要用“雅言”的。 《论语• 述而》说,孔子在这方面是大家的榜样:“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讲雅言的场合,读《诗》、《书》啊,行礼啊,都说雅言呢。)推广“雅言”对发展民族文 化,维护民族统一,是起了进步作用的。

    今天还应发扬光大。 二是用标准语来解释方言,编写方言字书。

    如:《公羊传- 隐公五年》:“登来之也。”何休便解释说:“登来读言得来。

    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 “登来”这个词原 来便是“得来”,是“求得”的意思。

    如果不解释,便读不懂。 西汉末年的学者扬雄(前53—后18),花了二十七年的时间 (据他自己的《答刘歆书》)搜集全国各地的方言词汇,编写了 《方言》(全名《辅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他把各地的方 言词语搜集在一起,再用“通话”(相当“雅言”)加以解释,然 后分别说明其流行地域。如:“娥、瀛,好也。

    秦曰娥,宋、魏 之间谓之瀛……好,其通语也。”这就是说,“美丽”这个意义, 全国通行的词语是“好”,秦地(陕西)却叫“娥”,宋魏(今河南 境内)之间叫瀛。

    扬雄的《方言》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方言词语的 专著。

    2. 拜求古代九州地域志(每一州对应现代地区),谢谢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3. 二十八宿与地域对应的关系

    垣二十八宿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四方神在古代曾被利用於军队列阵,战国时代便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道教兴起之后,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成为道教的守护神。而这也是十二生肖的来源之一,不过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二十八宿与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是古代中国划分天区的标准,而古代的西方也将太阳运行的轨道分为十二个区域,这一点与东方不谋而合,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就是所谓的十二星座,只不过西方以人文为主,所以发展出耐人寻味的浪漫故事,而东方则与自然相结合,发展出与动物有密切关系的十二生肖文化。四象二十八宿我国星象最常用叁垣二十八宿,偶而也提到四象 (或四维、四。

    我国星象最常用叁垣二十八宿,偶而也提到四象 (或四维、四兽),叁垣、四象和二十八宿孰先孰后的问题仍然是个悬案。 通常将黄道带上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大天区,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做四象,每「象」都含七宿: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二十八宿在中国古天文学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除了恒星的观测以它作基础外,特殊天象的出没,也是用它来作为记录方位的依据。

    4. 翻译文言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

    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 什么是三垣?

    三垣,古人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的天空划分为上垣太微垣、中垣紫薇垣和下垣天市垣。所以三垣就是指太微垣、紫薇垣和天市垣。
    紫薇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欢迎咨询。

  • 三垣是什么意思?现代星座起源于古代西方吗?

    现代天文学由西方传入中国,占星术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被中国人所接受,大家反而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所知甚少。三垣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精华之一。中国古代对星空的划分方法就是星官体系,而三垣就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星官分区。它所指的就是环绕北极天空所分成的三个区域,分别是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和下垣天市垣。这三垣每一个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

    那这三个天区到底指的是哪一片天空呢?现在的科学家们经过对比发现:紫微垣实际上代表的就是北极附近的天区,同我们现在分出来的拱极星区大体在一个方位。所以人们熟知的小熊、大熊等星座都包含在紫微垣中。上垣太微垣就位于紫微垣的东北方,这个星区包括室女和狮子等著名星座的一部分。下垣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方向,包括黄道十三星座之一的蛇夫座和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与西方人用神话中的人物给星座命名一样,中国古人也用自己熟悉的事物给星官命名。紫微垣又称中宫或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其中的星星多以中国古代官员的职位名称命名,例如上宰、少弼等。太微是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也多以古代官员的职位名称命名,例如左执法、西上将,也有一些以官员办公场所的名字来命名。天市就是天上的集贸市场,所以天市垣中的星星常常用货物、度量工具等物品的名字来命名,比如斛和斗。

    在许许多多关于星座的起源地的传说中,最令人信服的,就要算西方起源论了。古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就消失了,梦幻的空中花园也随之流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谁都不能否认古巴比伦人曾经拥有的超凡智慧。为了更好地掌握季节变化,以配合畜牧和农业耕种,古巴比伦人注意到天上星星的排列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转变。于是他们将天空分为许多区域,并命名为“星座”。到公元前1000年,已经有30个星座为人们所认识。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古巴比伦文化传到古希腊。

    古希腊天文学家认可古巴比伦的星座,并进行了补充,使其体系更完善,编制出了完整的古希腊星座表。到了公元2世纪,一位伟大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出了48个星座,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接起来,根据线与星连接而成的形状,想象并设计了有趣的形象,既有动物形象,也有人物形象,同时还结合了大量古希腊神话故事来给它们起适当的名字。这些美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星座名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被使用着。直至1922年,国际天文学大会在托勒密星座的基础上把天空分为88个正式的星座,从此统一了世界天文学界对星座的定义。

    根据这个说法,现代星座正是起源于古巴比伦国;托勒密编制并命名了48个星座并成为现代星座的原型;直至1922年最终确定了88个正式的星座。

  • 为什么看不到紫微三垣图

    区域较为广泛。三垣包括上垣之、太微垣、中垣之、紫微垣及下垣之、天市垣,人眼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看,由于范围较为广泛,无法看到紫薇三恒图。作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先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出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